陕西韩城管委会午夜强拆民居 村民阻挠被扇耳光
《民生周刊》2013年第24期封面原标题:韩城式 拆违 自 楼顶别墅 五年拒不拆除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以来, 拆违 似乎已成今夏最热的络词条之一。然而,一旦 拆违 变成了 违拆 , 违拆 又难逃商业利益诱惑,一切似乎又要辩证而论了。位于陕西省东部、*河以西的韩城古城历史悠久,是我国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如今,在 文化旅游 、 经济转型 的刺激下,一场 强拆 引发的争议,打破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宁静。当地*府为了修建历史文化景区,意欲将原有城池 修旧如旧 ,亦将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连同其身上承载的文化信息迁出古城外。在充满争议的补偿标准下,拥有数十年甚至百年房龄的老宅在午夜时被夷为平地;而作为 拆违 主体,当地*府虽坦言做法欠妥,但强调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古城原貌。只是,这种保护最终还要落笔于经济效益。投资方与*府之间的利益配比,也让我们为韩城式 拆违 留下了问号。原标题:古城 拆违 始末亲历了今年3月份那场令人惊悚的 拆违 之后,古城居民王增祥才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幸福其实就是能有所居。本刊郭鹏 郑旭 那一晚发生的事可不敢再去想,想起来会叫人后怕 惶恐、愤懑与无助,当所有复杂的情感纠结成一股力量时,足已击穿王增祥的心底防线。事实证明,王增祥算不上一个强者。作为陕西省韩城古城东营村的村民,内心羸弱的他甚至没有什么理想,经营好几亩口粮田曾是他最为远大的抱负。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本着保护古城、建设新城的原则,当地*府征用了他的土地。无地可种的他选择留在古城生活,而一栋位于九郎庙巷22号的老宅则是他全家唯一的财产。多年以来,虽然日子过得有些安于现状,但他说这是自己最想要的幸福。直至亲历了今年3月份那场令人惊悚的 拆违 之后,王增祥才越发清醒地认识到,与安于现状相比,幸福其实就是能有所居。古城留守说起韩城,当地群众习惯将其一分而二评价: 新城 ,是指30年前异地新建的城区,也是市*府驻地; 老城 ,则指韩城古城,亦为国内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尽管两个城区相隔不过2公里,但与繁华、喧闹、充满了现代城市气息的新城相比,古城则因历经了千年风雨而显得沧桑、古老,且渐被遗忘。随着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本世纪初,原在古城居住的大部分住户都已迁至 新城 居住。当地2011年的统计显示,古城现有人口已不足4500人。 离开的多数是没有本村户口的外乡人,而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村民,属于没有实力在新城买房的群体 王增祥解释说,古城实际上是由多个行*村连片而成的城池。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有周边县城的 外乡人 到此安家。改革开放之后,这种跨区域的人口迁徙加速,来者则多以经商为主。康喜龙就是典型的古城外来居民。他所拥有的一处房产是其祖父在1952年从本地村民处购买的。上世纪90年代,康喜龙和妻子在位于古城的隍庙巷租了两间房,临街的一间装修成为门店做些小本买卖,靠后的一间用来居住。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考虑到老城的消费比新城的低,我们在这也住了大半辈子了,和坐地户处得都挺好,也就不想搬了。 康喜龙妻子告诉《民生周刊》,因为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夫妻二人都没有什么技能,多年以来的收入只能靠临街的门店。对于他们这种上有九旬高龄父亲、下有一子尚未结婚的家庭来说,留在古城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而王增祥所理解的 活下去 ,就是生活中的慢节奏。 在古城,没人会计较你吃得怎么样、住得好不好、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因为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就连孩子们上学也不用托关系找门路,出门走不上五分钟就是小学、中学 除了超低的消费和慢节奏的生活,更多和王增祥一样的古城居民是因为故土难离。东营村村民陈秀珍现居住在东营庙巷4号,这是一套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宅。据这位74岁的老者回忆,这套100余平米的宅子已历经了陈氏家族十二代人。 叶落总要归根,人老了就不愿意再挪动了! 陈秀珍感慨。重金护城《民生周刊》在走访中发现,除了几栋翻新痕迹明显的房屋外,在这座跨越1500年历史的古城中,依然可以在街道、公共建筑以及民居群落中找到现代文明丢失了的历史印记。 十年前,我们这里的很多老宅都被列入了韩城市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被列入的也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姚建德说。姚建德是古城东营村原村委会主任,2007年卸任后便致力于古城建筑的保护。在他看来,若不是因为 陕文投集团 发现了古城文化所暗藏的商业价值,这座千年之城沉淀下来的史韵还会更加悠长。姚建德所指的 陕文投集团 ,实为陕西文化产业(韩城)投资有限公司,为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有公开报道载明: 为了保证古宅古建的完整性,2011年韩城市*府决定开展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工程,与 陕文投集团 联手启动韩城历史文化景区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努力保护城区古建筑群,保留和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 此后,韩城市*府和 陕文投集团 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 史记韩城 风追司马 的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称其职能是负责古城文化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姚建德说,2011年秋天,古城内的东营村便被管委会告知,因被*府划定在保护改造工程范围内,除10余户市级重点保护建筑内的住户不用迁出外,其余的300余户住户需要配合*府完成搬迁工作。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说要进行保护性修复! 王增祥回忆,当时管委会还出面解读了拆迁*策,大意为此次保护改造工程主要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无需住户迁出、就地完成修复的市级重点保护建筑;另一类是被认定为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住户在获得补偿后迁出。这也成为此后古城多处老宅遭到强拆的导火索。多位留守居民向《民生周刊》表示,管委会在对东营村300余处非重点保护建筑(老宅)是否具有历史价值的认定过程中,经常是只见 陕文投集团 一方的工作人员,而看不到*府人员。不仅如此,此前曾被公认的古建筑,只因所在位置临近街道而被认定为不具历史价值。在认定工作结束后,300余处非重点保护建筑中仅有六分之一被认定为有历史价值的老宅,余下的住宅有的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腾退,有的被认定为私搭滥建的违法建筑需要就地拆除。安置补偿腾退或面临拆除的住宅将用来做什么?尽管东营村的留守居民说法不尽相同,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是, 陕文投集团 要发展旅游地产。从2012年开始,已有越来越多的古城居民认为,这项名为改造保护工程的项目,实际上是 陕文投集团 以*府之手来推进的一个商业项目。 既然是商业项目,安置补偿标准应按市场规律制定。 康喜龙告诉《民生周刊》,像他这种户籍不在东营村的,景区管委会制定的安置补偿标准只按照建筑面积每平米2150元、土地面积1500元兑现。而拥有东营村户籍的陈秀珍,同样认为安置补偿不尽合理: 选择用宅基地换房的,会按人头65平米(每人65平米)安置在回迁楼;如果选择货币补偿,则是每平米2150元。 二人均称,一平米2150元的价格在新城区连二手房也买不到。《民生周刊》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受古城拆迁影响,韩城新城区的二手房价格从2012年起便开始普遍上扬。韩城市某房地产中介工作人员称,以三居室房型计算,市中心二手房均价在每平米3300元左右,房源稍偏的在每平米2900元左右。学区房最贵,每平米3500元左右。不仅如此,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即便是新城新开发的楼盘,从去年开始每平米的均价也涨了近300元。如前文所述,在东营村,除了一些被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腾退的住宅外,王增祥等人的部分房屋在评估过程中被认定为私搭滥建的违法建筑。 2012年年末,我被管委会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同意安置补偿条件,我的房子就会被强拆。 王增祥说。同时收到这份 通牒 的还有东营村村民魏慧迪、段少杰等人。上述三人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均表示,他们的确抗拒搬迁,而拒绝理由除了对安置补偿标准表示质疑外,还对管委会对其房屋的 违建 认定不认同。魏慧迪原老宅所在地位于居阳路三巷12号,房龄已超过30年。杨增新原老宅所在地为隍庙巷56号,房龄自称超过百年。与杨增新相邻的是段少杰的老宅,位于隍庙巷56号,其房龄也在30年以上。午夜迁袭事实上,从2012年年初到2013年3月 两会 召开之前,古城保护改造工程就在争议、质疑和抗拒中缓慢推进着。而随着拆迁安置工作预期完成时间的临近,一场直指老宅的 拆违 行动在午夜展开。3月24日23点20分,段少杰在沉睡中被一阵撞门和嘈杂声吵醒。据其回忆,当他打开房门时,有五六个陌生人进入到他的屋子。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拉到了停在院外的一辆白色面包车里。上车后,车上人告诉他不要说话,于是恐惧中的段少杰始终保持着沉默。段少杰向《民生周刊》回忆称,当晚白色面包车先是在古城的几条街道上来回行驶,最后来到了古城保护拆迁办。 拆迁办没人,我为什么要被带到这里?大约过了两个小时,他们接到了一个电话,便把我送回了家里。 段少杰说。让段少杰始料未及的是,当他下了车,看到的却是自家老宅已成一片狼藉,电器、家具都被压在了破损的青砖红瓦之下。几乎在同一时间,66岁的杨增新在睡梦中被陌生人拉起。 我猜到他们是来强拆我的房子的,于是和他们发生了肢体冲突。我的女儿怕我受伤,就上前和他们理论,结果还被扇了几个耳光 杨增新说,他和女儿被强行推进一辆面包车,随后车子带着他们在新城不停地盘绕,一个小时后他们被送回了老宅,但为时已晚。 回来后,我家老宅已被推平,很多老家具都被毁了,一些祖上留下的老物件也没能幸免。 杨增新说他平时就很关心古城保护,用照相机记录了很多古城被破坏的图片。后来他才发现,连相机也不见了踪影。周边居民也向《民生周刊》证实,从事发当晚11时开始,东营村的几个出口便由着统一服装的人把守着,沿街还拉起了警戒线,所有人不得出入。40分钟后,他们听见了铲车的轰鸣声。 拆违 仍在继续。4天后,管委会来人与魏慧迪谈补偿问题。魏慧迪以 管委会现场测量的房屋面积与实际不符 为由拒绝了接下来的谈判。临走时,来者提醒魏慧迪,他所住的老宅属于 私搭滥建 。3月28日午夜,魏慧迪的家被多名面带口罩的男子闯入,他和家人则被推搡出房间。因怕家中仅8个月的小孙子受到惊吓,万般无奈下,魏慧迪向来者求情,表示会马上离开。十分钟后,魏慧迪的老宅被铲车夷为平地。王增祥告诉《民生周刊》,东营村最早被强拆的是他所住的老宅。因之前对管委会 违建 说法不认同,后又对安置补偿标准不认可,3月14日晚,他家被不明身份的人强行拆掉了。 当时他们拉我出去的时候,我曾高喊 两会 期间你们还搞强拆 王增祥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决策者的神经,直至 两会 结束前, 拆违 暂告一段落。而在3月15日到3月28日期间,古城很多居民都会发现,自家原本通畅的络、座机经常会在午夜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