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 http://pf.39.net/bdfyy/bdfhl/141007/4488276.html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连吵架都懒得回避孩子。殊不知,正是因为孩子幼小,他们才更容易受到暴力环境的伤害,对创伤的承受力也要比成人小的多。
长期目睹父母吵架打架的孩子,实际上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一项最新调查甚至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
下面就举例谈谈夫妻吵架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
父母当着孩子吵架的危害
1、引发孩子的心理障碍
案例聚焦:韩XX,女,6岁半,小学二年级学生。
父亲报告病史:该女孩5岁前在祖母身边,上学时接来父母处居住。上学后一切情况良好。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每每表现紧张。一次父母吵架,母亲用茶杯打破父亲的额部,她见到父亲满头是血,当即昏厥,醒后呈精神紧张、退缩状态。事后,每遇紧张情景(如考试)便出现手指抽搐现象。
案例分析:孩子总是在特定的教养环境中成长的,这个教养环境的质量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巨大。一个夫妻相处和谐的教养环境,带给孩子的是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满足,这种状态之下,孩子更容易专注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和内部心智的发展,而不必在消极的情绪反应中消耗能量。
反之,一个经常耳闻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由于他们对成人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情绪很容易受到强烈冲击,甚至受到惊吓。
与此同时,孩子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较差,大脑的分化功能不足,受到惊吓后,恐惧很容易泛化,再遇到相关的场景,也可能引发反应性行为障碍。
所以,这个案例中,咨询师给父母的建议就是,以后不得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孩子平静安全的家庭环境。同时还请家长转告老师,不要突然提问,更不要训斥以免孩子受到惊吓。
2、给孩子带来早期创伤
案例聚焦:有个咨询案件的来访者,两个多月来反复梦见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为了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个老师就各方面去了解情况,结果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女孩子现在的母亲,原来只是她的养母,而她的生母,嫁的是一个具有家暴习惯的男人,经常打她。在女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生母被女孩在那个粗暴父亲打倒在地,披头散发地倒在那里,小女孩就本能地趴在母亲身边,想帮母亲…..。
案例分析:由于女孩子当时才两岁,没有永久记忆,这些场景,就进入了她的潜意识。适逢女孩子前段时间目睹了一场车祸,这些印刻在潜意识中的东西就被唤醒了。这个老师给女孩子做了解释后,她果然不再做这种梦了。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大脑中会有许多无意识的东西,并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被激活,引发情绪或心理问题,如果当事人能够意识到引发这些情绪的潜意识,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童年早期的创伤事件对一个人终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模式都有重要影响,而个体关于童年的负性记忆中,父母吵架就是很常见的内容之一。
心理咨询中遇到的许多心理障碍,都可以从个体童年紧张的家庭关系中找到源头。这个案例更是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尚无长时记忆的孩子,幼年早期所耳闻目睹的父母之间的暴力也会进入她的无意识。
心理咨询专家武志红先生还认为,对于当时严重缺乏人格力量的孩子来说,这些早期创伤是“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直面她会遭遇心理死亡或实质死亡。所以,幼小的孩子会发展出一套特定的心理防御机制,扭曲创伤事件的真相,将其变得可以被自己所接受,但这种被压抑的创伤体验会在潜意识里隐藏起来,进入青春期或成年之后,遭此遭遇童年类似的创伤事件后,原来潜意识中的创伤就会被唤醒,并最终表现为对应的神经症。
3、给孩子播下自卑的种子
场景回放:甜甜妈有一次带甜甜去体验跆拳道的课程,到了那里甜甜非常喜欢,非要妈妈给他报名学习,妈妈觉得价格非常实惠,就答应给她报名,可是回家跟爸爸商量的时候,爸爸却不同意,理由是冬天学习赤脚的话容易着凉,还劝甜甜不要去。
甜甜听了爸爸的话,果然对妈妈说不去了。妈妈一看事态被爸爸搞成这个样子,就大声跟他争执起来,激动的都没有想到身边的孩子已经一脸茫然。
吵了一通之后,甜甜妈*气进了卧室,还反锁了门,然后就听到甜甜在外面敲门喊妈妈的声音,接着又传来小家伙在外面踢门的声音,但直到睡前,妈妈都没有心思理会她。
次日一早,小家伙刚睁开眼,就抱住妈妈,小心地对我说:“妈妈,昨天我那样说话,是跟你开玩笑的,不是真的。以后我开玩笑的时候你不要跟爸爸生气了。”
“你在卧室里的时候,我在外面踢门,实际上是想跟你道歉的,我想进来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后来我爬到床上去,也是想安慰安慰你”
案例分析:孩子虽然幼小,他们的心思却非常敏感。同时,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低,对因果关系的判断能力有限,也不能分辨谁是是非。
如果家长吵架的内容跟孩子有关,则孩子就很容易认为是自己引起了父母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自责情绪。
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则孩子就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自己的存在是只有负价值的,长此以往,自卑也许就在孩子心里生了根。
4、让孩子产生被遗弃感
场景回放:每次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君君都会非常紧张,想着办法讨爸爸妈妈欢心,撮合他们。有一次妈妈和爸爸吵的很凶,激动之际,妈妈不知深浅地喊出“离婚”两个字,还气的拿起背包要夺门出走,吓的已经六神无主的君君惊惧地抱住妈妈:“妈妈,我们都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个人”、“妈妈你不要走啊!”、“我要和妈妈过!”
案例分析:孩子天然害怕被遗弃,因为年幼体弱的孩子,出于生存的本能,天然有一种依附成人的需要。在正常状态下,孩子似乎就那么不知珍惜地折腾着大人,一旦密切被成人关照的感觉受到挑战,孩子潜意识中关于“被遗弃”的担心就可能瞬间浮出水面。
并不必然是偶有“遗弃感”的孩子安全感就不强,即使那种安全感很强的孩子,潜意识中也可能存在这种感觉,只是在没有被唤醒的时候,这种感觉经常被掩盖了而已。
可以这么说,孩子的“被遗弃感”是一种生存本能,随时可能在自己的安全感受到挑战时出来作怪…..而父母吵架,就是极易唤醒孩子遗弃感的场景之一。
父母吵架时,不仅是孩子容易被忽视,他们关于家庭的亲密感也被破坏的时候,对于未知的恐惧将唤醒被遗弃的恐惧。
在被遗弃的恐惧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如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信心,性格孤僻,难以驾御人际关系,对生活的看法容易悲观等。
5、示范负面的冲突解决模式
案例聚焦:甜甜的父母都是急性子,遇到什么问题,总有一个火药桶一触即发,激动起来甚至不顾身边的甜甜大吵一架甚至大打出手,每每都吓的甜甜六神无主。
渐渐地,甜甜父母就发现,原本内向文静的甜甜,一旦谁不小心惹了她,就很容易像爸爸妈妈一样对着对方大吵大嚷,甚至拳打脚踢,越来越频繁地,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小家伙在幼儿园喜欢动手打小朋友了…..
案例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是天然是偷学大师,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就是他们的社会学教材。
因此,如果父母把吵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方式,孩子也会非常容易学了去,然后,当他们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容易用这种暴力方式解决,引发人际关系障碍。
据国外的调查显示,生活在父母失和环境下的孩子无论男女,都要比生活在家庭和睦环境下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的几率要高出许多。
有专家甚至认为,孩子走进婚姻之后,也非常容易复制父母这种解决情感冲突的模式,喜欢通过吵架甚至打架解决问题。
给父母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父母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吵架,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
如果不可避免,事后要向孩子解释说明,因为幼小的孩子容易因为父母吵架引咎自责,吵完架后向孩子澄清事实非常重要。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吵架是因为成人之间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她有什么不好,吵架的原因跟他无关。不管怎么吵闹,她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
当着孩子的面和好也很重要。一般来说,夫妻吵架之后,尽快和好是很容易的,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想到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虽然这看似一个形式化的细节,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却意义巨大。当孩子发现父母吵过架也会重新亲密无间的时候,其所受的伤害也会淡了许多。
新东方教育集团总裁俞敏洪一直很感激他的父母,认为父母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很有意思的是,他的父母就是一对喜欢吵架的冤家夫妻,为什么这样一个家庭没有给俞敏洪带来心理创伤呢?据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分析,他的父母虽然喜欢吵架,但吵完架都是当着他的面和好的。所以,习惯了这种父母相处模式的俞敏洪渐渐地也就对父母的吵架有免疫力了。
作者简介:桐桐妈(房欲飞)
教育学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优秀阅读指导员,育儿专栏作家。上刊文章余篇,著有《读出一个好宝贝》《爱出一个好宝贝》(修订版)等。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感恩分享的网友,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