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一切荣光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母亲从不吝惜华美之词,母爱是高大的山、柔韧的水、宽广的大地、广袤的草原。
可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母亲的形象大多是自私、尖刻、庸俗、变态的。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摆脱不了作者个人对生活的认知。
如果说张爱玲对父亲是不满、愤恨,那么她对母亲爱恨交织的情感更为复杂。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在张爱玲的生活里找到原型,小说里的事件及时间,也和张爱玲的经历一一对应。
小说主人翁九莉与母亲相爱相杀的关系,正是现实中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其实,父亲张志沂和前夫胡兰成对她的伤害,远远不及母亲黄逸梵带给她的伤害大。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生性凉薄、冷漠无情。佛洛伊德说,“童年阴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没有被温暖过的人,怎么可能会温暖别人呢?
黄逸梵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带给张爱玲怎样的伤害?
黄逸梵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都被治愈。这句话适用于张爱玲,又何尝不适用于黄逸梵呢。
黄逸梵出身名门,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掌管江南五省军权)黄翼升的孙女。她的父亲黄宗炎是家中独子,承袭了祖父的爵位。黄宗炎婚后一直没有子嗣,便纳了一位小妾。小妾怀孕后,黄宗炎离家去广西赴任,不想半途因为瘴气丧命。
黄逸梵和孪生弟弟黄定柱是父亲的遗腹子,从小没有享受过父爱。
他们一出生,就被送到了主母——大太太身边,而亲生母亲被迫离开了黄家。
在大家族里有仆人照顾,自然不会缺食少穿。但由于她是女孩子而常不被重视,缺少情感的关爱,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因不愿意缠足与家庭抗争过,也为了能争取到像弟弟一样到私塾学习的机会而绝食。
或许是童年的这些经历,使她的性格较一般女孩显得自我而又果敢。
黄逸梵与弟弟黄定柱
22岁时,由主母做主,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张志沂。但是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作为追求新思想的女性,和抽大烟狎妓纳妾的丈夫格格不入。28岁时,她抛下4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和小姑子一起赴欧洲留学,32岁时回国,终因夫妻矛盾无法调和,协议离婚。余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欧洲度过。
作为母亲黄逸梵显然是不合格的,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她没有给予必要的陪伴和关爱。
若说,她不爱张爱玲,但她每次回国几乎都是为了张爱玲的教育问题,她希望女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在努力地把女儿培养成为她心目当中的名媛淑女,但事与愿违,母女二人除了失望就是伤害。
张爱玲对母亲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呢?
幼年时,母亲在张爱玲的心中就是女神般地存在。母亲漂亮、身材窈窕会打扮,她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像母亲一样美丽。
四岁的孩子尚不懂事,对母亲的第一次出走,并没有太多的不适,反正母亲在不在家每天照顾她吃饭睡觉的都是保姆——蒋干。
八岁那年,父亲和姨太太分了手,给母亲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母亲和姑姑一起回来了。
黄逸梵
这一次,父母不仅关系缓和,而且还给爱玲带来了新奇的感受。
母亲和姑姑把家里的庭院按照西洋的风格,重新装修了一番。母亲经常在家里举行酒会,来的都是文化界的名流,母亲或被众星捧月般的围在中间弹钢琴,或者端着酒杯穿梭于宾客间谈笑风生。
爱玲和弟弟异常地兴奋。爱玲给天津的一位小朋友写了一封长达三页的信,详细描述了母亲归来给家里带来的变化及内心的喜悦。小朋友并没有给她回信,长大后的爱玲回忆这段往事,调侃着说:任凭谁对这种赤裸裸的显摆,都不会回的。
好景不长,父亲吸鸦片的老毛病又犯了,母亲不想再忍,他们终于离婚了。在离婚条款上,母亲附了一条,父亲必须支持并负担爱玲完成学业,在爱玲的教育问题上,母亲有参与权。
黄逸梵把女儿送到上海最好的寄宿学校学习;聘外教教她正宗的英文;她的钢琴老师是英国人,一节课是5元钱,相当于她家资格最老的女佣——蒋干一个月的工资。
黄逸梵
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母亲仍然是她的依靠。尤其是父亲再婚以后,这种感觉应该尤为强烈。
母女关系真正急转直下是在爱玲逃出了父亲家投奔母亲以后。
对于张爱玲的到来,母亲并不是很欣喜,她甚至劝张爱玲回去。因为母亲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爱玲离开父亲,意味着放弃继承家产和相对优裕的生活。
当爱玲执意不回时,母亲理智地让她做出选择:要么把钱花在穿衣打扮上,准备找个好人家嫁出去;要么把钱用在求学上,那就不能讲究吃穿。
爱玲选择了后者。
为了让张爱玲考进伦敦大学,母亲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给她请了最好的家教。
黄逸梵一心想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名媛淑女,对爱玲吃、坐、站、走路、说话等多有要求,爱玲在这些方面并不令母亲满意,常常受到责骂。黄逸梵是急性子,骂起女儿经常口不择言,什么“猪”“笨”,“你就是来讨债的”,“后悔你生病的时候管你,不如当初死了算了”,“因为你我不能去约会”,“因为你我没有去打牌”。
常德公寓,张爱玲和母亲姑姑曾居住的地
每每听到母亲的责骂和抱怨,都令爱玲十分抱歉和内疚。好在爱玲在学习上十分争气,那一年,她以远东第一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但终因战争不能如愿,而是转入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是黄逸梵负担的。但爱玲的生活状况十分困窘,全班同学都有自来水笔,只有她每天怀里抱个墨水瓶从宿舍到教室,再从教室抱到宿舍;班里组织活动,她也总是百般推脱,怕增加额外的费用。一次,一位同学的父亲购买了一座小岛,请全班同学去度假,只需要自己承担往返船票,这让张爱玲很为难,因为她十分不舍得花这笔钱。
最难堪的是放寒暑假,同学们都被家长接回了家,宿舍也要关门。张爱玲只好找学校的嬷嬷商量,能不能在嬷嬷们的宿舍挤一挤。
张爱玲曾就读的香港大学
令她尴尬的是,偏偏母亲被男朋友开车载着来学校看她,嬷嬷问母亲住在哪里?母亲说住在浅水湾大酒店,嬷嬷怪异地看着这母女俩。母亲住在香港最豪华的浅水湾大酒店,而女儿却在向嬷嬷求助一个睡觉的地方。
张爱玲心性好强,她一直想向母亲证明,母亲为她的付出是值得的。她学习刻苦,是班里名副其实的学霸。
她对期末考试的奖学金志在必得,可惜因为日军轰炸香港,有些科目没有来得及考,那学期的奖学金也没有评选,张爱玲很失落。但是历史考试了,张爱玲考了全年级第一,历史老师为了鼓励她,自己给她发了元的奖学金。
张爱玲拿到这个钱十分兴奋,她没有想到用这个钱改善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条件,而是兴冲冲地跑到浅水湾黄逸梵的住处,把钱给了母亲。她太需要母亲的肯定了。
黄逸梵拿着这个钱,很怀疑地看着张爱玲,她觉得这个钱来路有问题,怀疑这是用贞操换来的,她甚至想检查女儿的身体。
她对张爱玲说:既然这不是学校发的,那你还是还给老师吧。
张爱玲走的时候,这笔钱躺在柜子上,母亲并没有还给张爱玲。
张爱玲
隔日,张爱玲去看她,听人说母亲夜里打牌输了元,张爱玲瞟了一眼柜子,那元早已不见了。之后,母亲再也没有提起退钱给老师的事。
这件事让张爱玲十分受伤害,她没有想到,自己第一笔收入就让母亲这样轻易地挥霍了。
母女之间真正地间隙,大概就是这时产生的吧。
后来因为战争,香港待不下去了,张爱玲只好又回到了上海,想在上海继续完成学业,虽然父亲给出了学费,但终因生活费没有着落,不得不退学,开始文学创作。
22岁的张爱玲在上海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而红,随后又发表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经典作品,那时张爱玲还不到24岁。
张爱玲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不用十指向上问父母要钱生活了。
张爱玲
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以后,用自己的积蓄以及胡兰成凑的钱换了两根金条送给了母亲,说这是还她的。
黄逸梵十分错愕,当时就流下了眼泪,哭着说:我在你眼里就算再不堪,也知道虎毒不食子的。
而张爱玲完全不理解母亲此时的心情,而是心里说:我就这么多了,想要再多我也没有。
年张爱玲出国,并没有选择母亲居住的英国,而是去了美国。
若说,黄逸梵不爱张爱玲,也不尽然,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张爱玲付出了很多。她只是不会爱而已,父母对子女发自内心的喜欢,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及学业上,还包括情感的表达和身体的接触。
张爱玲小的时候,母亲带她过马路时才会牵起她的小手,走到人行道上会立马松开,她感到母亲是那么不情愿多牵她一会儿。
《小团圆》里,九莉心里对母亲的抱怨:你吻过那么多男人的胸膛,却不曾亲吻过自己女儿的脸颊。
母女间的亲昵是下意识的行为,黄逸梵自己的童年就没有被亲人温存过,所以,她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情感。
张爱玲到美国以后,和赖雅相恋并怀孕了,赖雅不想要孩子,张爱玲也不想要,34岁的张爱玲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花了美元毫不犹豫地做掉自己的孩子。
她是真心不想要,一方面经济不允许,更重要的是她怕这个孩子会向她报复母亲一样的,来报复她。
张爱玲与赖雅
其实,黄逸梵的心里一直都有着张爱玲。张爱玲发表的每一部作品她都会看。张爱玲和大她29岁的赖雅结婚,很多人议论,黄逸梵却说:“她有个家就好了,我不用操她那么多心了。”
黄逸梵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写信给张爱玲,希望见一面。张爱玲也许是因为经济窘迫拒绝了母亲,只给她邮寄了美元,黄逸梵收到钱后,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她把最后一箱古董留给了女儿。
当张爱玲收到那个沉甸甸的箱子时,解嘲说:以前像防贼一样地防着我们,到最后还是给了我。
当她打开箱子,除了有古董,还有一张她幼年时的照片。泪水夺眶而出,久久不能平静。
张爱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靠变卖母亲古董来维持生计,和给赖雅看病的。
晚年的张爱玲十分孤独。有一天,邻居看见她面部向墙,跪坐在地毯上,嘴里喃喃自语。
邻居问她:“需要帮助吗?”
张爱玲道:“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
晚年的张爱玲终于和母亲和解了。
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的凉薄孤傲清冷、倔强好强又敏感自卑的矛盾性格,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童年的伤痛,她用一生去治愈。
张爱玲